2008, 38(6).
Abstract:为了适应苯并噁嗪树脂在高性能领域的应用,采用纳米碳粉对其进行了改性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碳粉对苯并噁嗪树脂的固化有催化作用,降低了苯并噁嗪树脂的固化特征温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苯并噁嗪树脂高温固化的不足;同时,纳米碳粉的加入,提高了苯并噁嗪树脂的弯曲性能与压缩性能,起到了增强增韧树脂的效果.
2008, 38(6).
Abstract:采用ASP技术开发了基于WEB的高温合金焊接工艺设计专家系统,该系统可实现高温合金利用TIG焊、MIG焊、等离子弧焊、电子束焊、电阻点焊、电阻缝焊等焊接方法的工艺自动设计,设计内容包括焊接接头设计、焊接材料选择、焊接工艺规范参数设计.同时具有可动态更新的知识库,用户可对现有的知识进行存储、检索、编辑、增删.系统具有浏览查询、在线咨询等功能,提供了友好的人机界面,良好的使用性能,并且可实现广域网内的知识共享和行业共享,在高温合金焊接领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008, 38(6).
Abstract:设计了基于B/S结构镁合金焊接数据库系统.系统采用ASP技术和网络数据库技术.设计镁合金焊接性查询、编辑以及系统管理等五大功能模块;通过对镁合金焊接的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全面的分析和归纳;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得到镁合金的焊接基本数据、各种试验结果,包括焊接性、相图以及CCT图等各方面的信息.对焊接行业数据共享,焊接生产和制造业数据共享体系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2008, 38(6).
Abstract:为了生产出质量合格的叶片,针对TC4合金叶片的成形特点,为其制订了相应的热模锻成形工艺.同时采用基于有限体积的材料成形模拟技术,对TC4合金叶片热模锻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坯料成形过程中的充填情况、应变场、应力场及终锻温度场的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锻件轮廓清晰,模具型腔充填完整,未出现充不满或折叠等锻造缺陷.实际生产出来的叶片经理化检测和外观检查,质量符合要求,制定的工艺方案合理,可以满足TC4合金航空风扇转子叶片的成形质量要求.
2008, 38(6).
Abstract:实现复合材料构件成型工装的快速设计对缩短生产准备时间、提高构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复合材料构件成型模具的结构和建模特点及要求,提取了结构各部分的设计参数;基于CATIA和CAA平台开发了复合材料构件成型模具设计系统,并应用于飞机复合材料构件的成型模具设计中,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2008, 38(6).
Abstract:运用一次二阶距(FOSM)法,对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压力容器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并与传统网格理论设计法进行了对比,讨论了纤维拉伸强度、爆破压力、压力容器半径、纤维缠绕层总厚度及缠绕角的变异系数对纤维强度发挥系数和压力容器壁厚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各设计参数变异系数的均匀增大,纤维强度发挥系数迅速减小,压力容器壁厚迅速增大;缠绕角度和纤维拉伸强度的变异系数对它们的影响最为显著.
2008, 38(6).
Abstract:对航空用5 mm厚的7075铝合金搅拌摩擦焊试样热处理前后的焊缝微观组织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搅拌头旋转速度400 r/min、焊接速度40 nun/min时,接头拉伸强度达到353 MPa,是母材强度的78.5%;焊核区为等轴晶;经热处理后接头拉伸强度值达到母材强度的83.0%;硬度的最低处在前进侧热机影响区;断口的微观形貌表现为具有强化相的韧窝特征,且断裂几乎发生在前进侧的热机影响区.由此认为,7075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的薄弱点在热机影响区.
2008, 38(6).
Abstract:研究了Nb-15Ti-11Al和Nb-15Ti-11Al-10Si两种多元铌合金在1 100和1 300℃高温下的氧化行为,建立了合金高温氧化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的铌合金微观组织细小,大大降低了氧的短路扩散;合金中的钛降低了氧在基体中的固溶度并降低了氧的扩散速率;合金中的硅在高温时形成熔融态的SiO2可有效地抑制Nb2O5,的生长,从而保证了氧化膜表面均匀平整.
2008, 38(6).
Abstract:采用环氧改性有机硅树脂、低温消融型填料、耐高温填料、增强剂、增韧剂及高成碳率的钡酚醛树脂粉等制备了一种耐烧蚀隔热涂层,研究了混配后涂层的耐烧蚀隔热性能.结果表明,该涂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防热涂层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和耐烧蚀性能,可用于火箭、导弹等飞行器的表面以及各种设备的防热保护.
2008, 38(6).
Abstract:在万能拉伸试验机上对大气环境下欠时效态、峰时效态和过时效态3J21合金的拉伸性能进行研究,并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对各时效态金相组织及物相进行分析,采用TEM对固溶态、时效态试样及拉伸断口附近形变的显微组织进行分析,采用扫描电镜对拉伸断口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峰时效态3J21合金的拉伸强度和屈服强度均略高于欠时效态和过时效态合金,但其伸长率略低于欠时效态和过时效态合金;各时效态合金的拉伸断口均为韧窝断口,欠时效态合金断口附近显微组织中滑移线之间的距离最小,峰时效态合金滑移线之间的距离最大,而过时效态合金滑移线之间的距离介于两者之间.
2008, 38(6).
Abstract:用失重腐蚀、电化学和热处理方法,研究了稳定剂醋酸铅对化学镀Ni-Fe-P-B合金的孔隙率、失重腐蚀速率、腐蚀电流密度和硬度等影响.结果表明:当醋酸铅浓度为1.0 mg/L时,Ni-Fe-P-B合金镀层的腐蚀电流密度最小(1.259 mA/cm2),孔隙率最低(0.33个/cm2),失重腐蚀速率最小.经200~600℃热处理后,合金耐蚀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当CPb(Ac)2=1.0 mg/L时,耐蚀性下降程度最小.然而合金硬度和耐磨性提高了(200~400℃),当CPb(Ac)2=1.0 mg/L,400℃热处理后,合金硬度高达939 HV,是镀态的2倍.
2008, 38(6).
Abstract:利用扫描电镜、表面性能测试仪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等研究了在铝酸盐电解液中,不同电流密度和氧化时间对MB26镁合金微弧氧化膜的表面形貌、厚度、结合力以及耐蚀性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氧化时间和电流密度的增加,MB26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中的微孔数量减少,但孔变深.膜层厚度随氧化时间和电流密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但与基体的结合力随之降低.氧化膜的耐蚀性随氧化时间和电流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而后减小的趋势,该合金在铝酸盐体系中微弧氧化的最佳工艺为电流密度0.2 A/cm2,氧化时间40 min.
2008, 38(6).
Abstract:利用Cu、Ti、B三种粉末,反应热压制备了原位TiB2p/Cu复合材料,采用XRD、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了原位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热压状态下,XRD分析表明材料体系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能够完全生成TiB2p;SEM分析表明,TiB2颗粒在基体Cu中弥散、均匀分布;TEM分析发现TiB2颗粒呈六边形,尺寸约为几十微米.TiB2颗粒与基体结合良好,界面清洁,无污染.TiB2p/Cu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及拉伸性能较基体Cu都有所提高.
2008, 38(6).
Abstract:以铝粉、NH4F为原料,Nb为添加剂,在N2压力小于0.5 Mpa条件下,用高温SHS成功地合成了AlN粉体.研究了添加剂和N2压力对燃烧合成的影响,运用TG/DSC考察了粉末原料的氮化过程,采用XRD、SEM对粉体的物相、显微形貌进行观察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当Al/NH4F=4,在添加剂Nb的作用下,合成的AlN粉体颗粒分布均匀、氧含量低且具有良好结晶形态;在反应前、中期,合适N2压力有助于提高粉体的转化率.
2008, 38(6).
Abstract:通过在C/C复合材料内部引入添加剂,研制出超高温抗氧化C/C复合材料.结果表明:与纯C/C复合材料对比,超高温抗氧化C/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采用OM、SEM等手段从宏观和微观尺度发现,添加剂对碳纤维造成的化学损伤、添加剂和基体与纤维热物理不相容引起纤维在复合过程中断裂是其中主要因素.
2008, 38(6).
Abstract:通过引入无机纳米粉体研制了高热导率聚酰亚胺浸渍漆,研究了聚酰亚胺的化学结构、无机粉体的种类、粒径和用量等因素对浸渍漆贮存稳定性以及固化物性能的影响.均苯四甲酸二酐与4,4'-二氨基二苯基醚合成的聚酰亚胺具有高的热导率.在联苯型聚酰亚胺中引入30%~35%、粒径为100~300 nm的α-Al2O3粉体,固化物的热导率可提高到0.65~0.80 W/(m·K),其余性能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2008, 38(6).
Abstract: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研究了镁酚醛树脂的固化反应特性,包括反应动力学和固化反应机理,热失重研究树脂固化后的耐热性能.研究表明:镁酚醛树脂表观活化能约为82.42 kJ/mol,反应级数为0.913,和普通酚醛树脂固化过程相比反应中有新的结构变化,热失重测试结果表明其耐热性能优异、残碳率较高,在以升温速率为10℃/min条件下升温至800℃时残碳率可达到58.57%.镁酚醛树脂加热可快速固化,最佳固化成型温度控制在150~160℃.
2008, 38(6).
Abstract:反应性流体在纤维预制体(织物)中的流动行为对于优化工艺参数和模具设计、控制制品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RTM工艺的流体流动特点,介绍了RTM工艺过程中流体流动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了RTM工艺中反应性流体流动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You are the visitor
Beijing Public Network Security:11010602060147号 京ICP备06019415号-2
Address:P.O.Box 9200-73, Beijing 100076, P.R.China
Postcode:100076 Fax:010-68383237
ServiceTel:010-68383269 E-mail:703@china.com
Copyright:Aerospace Materials & Technology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