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41(6).
摘要:论述了陶瓷基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主要从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优势特点、制备方
法、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CMC在航天型号产品上应用需要突破的难点和技术关键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
述和介绍,提出了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2011, 41(6).
摘要:从氮化硅的晶体结构出发,介绍了氮化硅陶瓷优良的性能,综述了近年来氮化硅透波纤维和氮化
硅基透波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现有氮化硅高温透波材料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2011, 41(6).
摘要:综述了以刚性陶瓷隔热瓦、陶瓷纤维隔热毡及轻质烧蚀材料为代表的飞行器隔热材料技术最新
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这些隔热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特点,总结了这些材料在高超声速飞行器上的应用,展
望了高超声速飞行器隔热材料的未来发展。
2011, 41(6).
摘要:简述了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的导热机理,总结了常用的导热模型及最新的模型研究进展,综述
了影响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导热效果的因素,并展望了今后导热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
2011, 41(6).
摘要:镍基粉末高温合金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是高推重比发动机的关键材料。本文综述了近年
来国内外镍基粉末高温合金在成分设计、粉末制备、成形、烧结及后续热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镍基粉末高温合金今后的发展方向。
2011, 41(6).
摘要:结构健康监测(SHM)实现了工程结构设计与使用上的技术性跨越。将SHM 应用于复合材料
中,使得智能结构的设计与制造成为了现实。文章重点阐述了飞机复合材料结构SHM 技术所面临的技术问
题。SHM 使飞机复合材料结构得视情维修以及降低其使用周期内成本成为可能,可以促使复合材料结构设
计与制造的优化,最后指出了为实现复合材料SHMS所需要重点研究的理论与技术。
2011, 41(6).
摘要:重点综述了新型增量成形技术中的4类典型成形工艺,即局部不均匀加载下板面内弯曲增量成
形、单点增量成形、多点柔模成形、高速冷滚打成形就其成形原理、工艺、设备及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
提出了这类新型增量成形的研究方向。
2011, 41(6).
摘要:以超薄纳米隔热材料为间隔物、金属箔为反射层制备了多层反射纳米隔热材料,通过改变隔热材
料的组合结构测试其隔热效果。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增加不锈钢箔层数、将不锈钢箔放置在低温区或在低
温区用铝箔替代不锈钢箔都对隔热效果有利;测试温度高时隔热效果更好。
2011, 41(6).
摘要:通过水煮发泡制备交联聚氯乙烯泡沫塑料,讨论了聚氯乙烯(PVC)糊树脂对泡沫制备过程中经
制糊、模压和发泡工艺得到的产物的影响,研究了PVC糊树脂对制备的交联PVC泡沫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制备交联聚氯乙烯泡沫塑料适宜的糊黏度是4~9Pa·s;PVC糊树脂的K 值较大或水萃取液pH 值呈碱
性可有效防止模压过程中PVC的降解;PVC糊树脂的水萃取液pH 值呈碱性可催化发泡反应,有利于得到低
密度泡沫且缩短发泡时间;随着其K 值增加,制备的泡沫压缩强度增大,但是K 值过大时,制备的泡沫泡孔较
大,压缩强度反而降低,适宜的K 值为70~80。
2011, 41(6).
摘要:以三(2-二甲氨基乙基)胺(Me6TREN)作为配体,CuCl作为引发剂,苯乙烯(St)和4-乙烯基
吡啶(VP)单体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得到了两亲聚合物P(S-VP),凝胶色谱仪(GPC)测得的分
子量分布曲线为单峰,其分子量为7153,分布系数为1.217,St单元和VP单元的比值为1∶1.15。P(S-VP)
修饰碳管后在水、氯仿以及丙酮中的分散性能均得到改善。
2011, 41(6).
摘要:针对C/C 复合材料脆性问题,对密度为1.60g/cm3的碳布叠层针刺C/C 复合材料进行了1
800、2000、2200和2500℃的高温处理,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C/C复合材料微晶结构、力学和抗热震等
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使针刺C/C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和面内拉伸强度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但
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和抗热震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其中,1800℃高温处理后的C/C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
学和抗热震性能。
2011, 41(6).
摘要:以聚硅乙炔(PMSA)为交联剂,改性硅硼碳氮(SiBCN)陶瓷前驱体,对前驱体的合成与裂解行为进
行了详细研究。该前驱体陶瓷产率高(>80wt%),并且陶瓷产物致密、抗氧化性能优良。采用FT-IR对改性前
驱体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DSC、TGA、XRD、马弗炉煅烧等方法对改性前驱体固化行为及其裂解产物的高温稳
定性能、抗氧化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PMSA与SiBCN前驱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低温下PMSA中的
C≡C即可与SiBCN前驱体中的硅氢键发生加成反应,得到致密的块体材料,并显著提高前驱体的陶瓷产率,最高
可达84.85%。空气气氛TGA和马弗炉煅烧实验表明裂解产物具有优良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2011, 41(6).
摘要:采用粉末包埋法对电子束物理气相(EB-PVD)制备钛合金薄板在620℃分别进行6h渗铝及铝
硅共渗,采用XRD、SEM 等对EB-PVD制备钛合金薄板显微组织以及粉末包埋法渗铝及Al-Si共渗后的钛
合金薄板显微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晶合金可以在620℃实现渗铝和铝硅共渗。渗铝层的相结构
主要为Al3Ti相,但由于渗层Al3Ti相为脆性相,在渗后冷却过程中热应力的作用下,易产生裂纹。铝硅共渗
层的相结构主要为Al3Ti和Ti5Si3相,由于Si存在渗层中,渗层中不存在裂纹。
2011, 41(6).
摘要:以2524-T3板材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薄板的搅拌摩擦焊对接工艺,优化了对接焊的工艺参
数,获得了焊接工艺窗口及最优工艺参数。在最优工艺参数下生产的对接焊件具有良好的质量外观,焊件的变
形量和焊缝减薄量极小;焊件的X射线检测结果表明焊件内部质量良好,没有在照片上发现缺陷;金相组织分
析显示,焊缝横截面组织均匀致密;焊接接头静力拉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焊缝抗拉强度的平均为397MPa,为
母材抗拉强度的90.4%。
2011, 41(6).
摘要:建立了小尺度浅层瞬变电磁法检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计算模型。沿测线将计算模型进行简化,
通过Hankel变换求取测点的瞬变电磁响应,组合所有测点的数据获得复合材料的瞬变电磁响应。结果表明:
异常与试块缺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计算精度随测点间距的减小而增加。通过与检测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和
验证了计算模型的适用性和精度。
2011, 41(6).
摘要:以碳纤维针刺毡为预制体,采用CVI致密工艺制作准三维C/C薄壁回转体,具有各向异性的力
学性能。本文主要对三个主方向的材料压缩性能及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讨论。结果表明:轴向压缩与环向压
缩性能相似具有较高的压缩模量。材料的径向压缩表现为假塑性断裂行为,在材料的断裂面上具有大量纤维
及基体碎屑,材料发生剪切破坏及基体压溃破坏。材料的轴向压缩与环向压缩表现为脆性断裂行为,材料主要
以分层劈裂方式破坏。
2011, 41(6).
摘要:研究了宽冲击能量范围(12.8、25.5、34.2、42.3与51J)内T800/5228E复合材料层合板动态冲
击力学响应历程。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层合板损伤历程依次为裂纹引发→分层扩展→最大损伤→二次损伤等,
冲击能量基本不会对其发展演化历程产生影响;力学损伤参数研究发现,赫兹失效载荷Fh 与冲击能量成线性
关系,而最大作用载荷Fmax与冲击能量为特定指数函数关系。不可逆能量LW 与能量吸收率η 研究表明,两者
均与冲击能量保持单调递增关系,反映复合材料板的损伤程度在加重,但损伤面积基本趋于稳定,纤维断裂等
二次损伤可能成为新型能量吸收方式。
2011, 41(6).
摘要:讨论了利用水模试样和石墨试样标定CT检测过程中影响CT 值的因素(系统噪声、产品尺寸、
检测参数、摆放位置等)对CT 值的影响,然后利用C/C复合材料试样建立CT 值和材料密度的拟合曲线和拟
合公式。结果表明系统噪声、产品尺寸、检测参数、摆放位置等对CT 值的影响很小,C/C复合材料织物和复合
物CT 值和材料密度的拟合公式分别为P =(T+793)/659和P=(T+100)/860,说明利用CT 值可以对C/C
复合材料的密度进行定量定义。
2011, 41(6).
摘要:为了寻找到化铣槽液各组分的最佳含量范围,使零件达到稳定化铣侧切率,减少板材铣切厚度
差,本研究通过测量对比试片在各组分含量的槽液中铣切壁板的侧切率和均匀度参数来实现。结果表明,当
NaOH 初始浓度为200g/L、溶解Al3+ 为70~110g/L、温度(90±5)℃的技术条件下能够得到肋条偏差Tw±
0.75mm、壁厚偏差Ts±0.15mm 的较理想的化铣产品。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147号 京ICP备06019415号-2
地址:北京9200信箱73分箱
邮编:100076 传真:010-68383237
电话:010-68383269 E-mail:703@china.com
版权所有:宇航材料工艺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