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9(6).
摘要:采用DTA、XRD、SEM等分析了锂锌铝硅(LZAS)系微晶玻璃的析晶及热学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610℃时析出晶体γⅡ-LZS,为0.2μm的树枝状;650℃时出现直径为0.5μm的球状方石英晶粒,随后晶粒消失;720℃之后开始析出蜂窝状网络结构β-石英固溶体,并且γⅡ-LZS逐渐转化为γ0-LZS晶体;850℃时β-石英固溶体转变为均匀的颗粒状β-锂辉石固溶体,直径为1μm。试样的线胀系数随晶化温度先增大再减小后趋于平稳,而试样的弯曲强度先减小再增大后趋于平稳,其变化规律依赖于晶化过程中产生的晶相的种类以及含量。
2009, 39(6).
摘要:在酚醛树脂中引入硼化合物通常能够显著提高酚醛树脂的热稳定性和残碳率,本文介绍了各种无机和有机硼化合物对酚醛树脂的改性作用,并分析各种硼化合物改性酚醛树脂在耐高温材料领域应用时的优缺点。着重指出,超支化聚硼酸酯改性酚醛树脂在耐热性、工艺性、韧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009, 39(6).
摘要:采用机械化学法将纳米SiC包覆在镍粉表面制备复合吸波材料,将该材料喷涂在基体上制备吸波涂层,并研究了SiC在复合材料中的含量变化对涂层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SiC含量为10%时,纳米复合涂层的吸波性能最佳。与镍粉吸波涂层相比,该纳米复合涂层中频段的吸波性能明显提高,发射率小于-5dB的带宽由7GHz增加到10.4GHz,涂层最高吸收值达到-23.4dB。
2009, 39(6).
摘要:以间苯二酚(R)和甲醛(F)为碳源,以3-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硅源,一步溶胶-凝胶法简单快捷地合成了SiO2-RF复合气凝胶,高温碳化后得到SiO2-C复合气凝胶,并用扫描电镜、比表面分析仪对所得样品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不同投料比对气凝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前,投料比APTES/R=1时,所得气凝胶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SBET=606.1m2/g),碳化后,由于体积收缩和酚醛热解产生新孔隙双重因素的影响,投料比APTES/R=1/2时样品的比表面积达到最大(SBET=704.2m2/g)。
2009, 39(6).
摘要:以中间相沥青为原料,通过加入中间相碳微球和溶剂抽提两种方法对中间相沥青进行改性,实现了对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碳的微观结构的调控,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讨论。结果表明,改性后沥青制备的泡沫碳的裂纹数量较少,长度较短,并且泡沫碳的孔径较小;加入55%中间相碳微球的沥青制备的泡沫碳的炭化(1573K)后的压缩强度高达26.2MPa,在2873K石墨化后强度达到17.7MPa,热导率为41.4W/(m.K)。利用甲苯抽提后的沥青得到的泡沫碳在炭化(1573K)后强度高达30.0MPa,在2873K石墨化后强度达到9MPa,热导率达到80W/(m.K)。
2009, 39(6).
摘要:利用XPS分析了TC4钛合金经阳极氧化处理后,表面氧化膜的成分和结构及其随深度的变化。研究表明,钛合金阳极氧化膜表面为单一的TiO2,并以晶态和非晶态的形式存在于氧化膜中。随着氧化膜厚度的增加,内部氧化越来越不充分,TiO2的含量减少,并逐渐出现Ti2O3、TiO;并且阳极氧化处理明显增厚了表面氧化膜。
2009, 39(6).
摘要: 对近年来我国变形铝及铝合金基础标准—材料的类别、牌号、状态表示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给出了有实用价值的航天常用新旧材料牌号、状态对照表。
2009, 39(6).
摘要:针对某型号卫星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气瓶的结构特点,分析了其常见缺陷及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运用射线实时成像技术进行在线动态检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9, 39(6).
摘要: 通过对不同氢含量的TC4合金试件进行车削试验,测量切削力和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及观察切屑形态,研究氢对TC4合金切削加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氢含量增加,TC4合金的切削加工性提高,并且有一个最佳值,氢含量为0.2%,超过该值后,随氢含量增加,钛合金切削加工性变差。
2009, 39(6).
摘要:采用洛氏硬度计、显微硬度计、光学显微镜(OM)、电子拉伸试验机等技术对7075铝合金时效行为、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7075合金的硬度及强度都具有时效双峰特征。两个时效峰的硬度和强度相差很小,在较低温度下时效第二峰的强度、硬度、塑性、韧性较高。
2009, 39(6).
摘要:采用ZDH-100型号离子束复合沉积设备沉积WS2-Ti-Ag复合薄膜,基材为轴承钢和单晶硅(100)。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RD衍射仪,检测复合薄膜的表面形貌、微观结构。采用球-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复合薄膜在大气环境中的摩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离子束辅助沉积技术制备的WS2-Ti-Ag复合薄膜是非晶态薄膜;并且随法向载荷的增加,复合薄膜的摩擦因数减小,摩擦状态越稳定,耐磨寿命越短。
2009, 39(6).
摘要: 利用超声速平板试验技术,对两种低密度烧蚀材料在高焓、低热流(气流剪切力70N/m2,冷壁热流密度200kW/m2,气流总焓12MJ/kg,压力1kPa,试验时间300s)条件下进行了高温气动剪切试验。试验中通过试验件的不同安装方式,综合考核了材料的性能及工艺。结果表明:两种低密度烧蚀材料试验过程中无明显剥蚀,表面碳层完整,材料的抗剪切性能较好,两种材料表面烧蚀较为均匀,材料间的粘接缝没有明显的开裂,也没有出现冲刷凹槽,材料的热匹配性能较好;材料与底板之间没有脱落现象,粘接工艺较好。
2009, 39(6).
摘要:针对大面积区域高焓、低热流、长时间气动加热环境,对1m电弧风洞地面模拟试验系统进行了建设与完善,并引入了石英灯辐射辅助加热技术,对400mm×400mm大尺度模型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这种联合加热方式能够有效用于大尺度模型防、隔热及烧蚀热结构性能考核试验研究。
2009, 39(6).
摘要:采用不同含量玻璃纤维/聚醚酰亚胺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对其超低温(-253℃)线胀系数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常温下的热导率、力学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玻璃纤维质量分数为30%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异,其典型性能如下:低温线胀系数纵向为2.16×10-5/K,横向为3.03×10-5/K,热导率为0.31W/(m.K),拉伸强度为158MPa,弯曲强度为264MPa,无缺口冲击强度为4.24J/cm2。
2009, 39(6).
摘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能谱,研究电子束焊接过程中Ti2AlNb基合金显微组织演变过程以及焊缝区组成、焊后热处理对接头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焊接过程中焊缝区Al元素损失较为严重,这有利于B2相的形成而不利于O相的形成,使得接头焊缝区主要由B2和α2两相组成;在随后的热处理过程中,焊缝区的B2相转变为β相和板条状的O相,使焊缝区由α2、O和β相组成。
2009, 39(6).
摘要:在比表面积相近的情况下,探讨白炭黑(Z125)及碳黑(N234)对天然橡胶(NR)和溶聚丁苯橡胶(S-SBR)硫化胶的抗割口增长能力及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125和N234对NR和S-SBR两种硫化胶的增强效果相差不大;NR硫化胶的抗割口增长能力明显好于S-SBR硫化胶;NR中填充Z125的抗割口增长能力好于N234且随疲劳次数的增加Z125的优势更加明显,而S-SBR中填充N234的抗割口增长能力好于Z125且两者的抗割口增长速率基本不随疲劳次数的增加而改变;Z125使NR和S-SBR硫化胶在0℃和70℃下的tanδ值分别低于N234增强相应硫化胶。
2009, 39(6).
摘要:采用CVD工艺在反应烧结碳化硅(RB-SiC)反射镜坯体上沉积了一层致密的碳化硅薄膜作为反射镜镜面。CVD-SiC和RB-SiC热物理性能上的差异引起的热残余应力和热变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反射镜的质量,本文采用有限单元法计算了沉积过程中反射镜的温度场、应力场和热变形,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试了薄膜表面的残余应力。分析结果表明,薄膜存在较大的残余应力,包括热应力和本征应力,两者量值相当,热变形很小。
2009, 39(6).
摘要:模拟月球表面极端高低温环境,对空间飞行器机构活动部件常用固体自润滑材料进行极端温度环境存贮实验。通过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摩擦磨损等性能研究,评价固体自润滑材料在月面极端高低温环境下的生存适应能力。结果表明,两种典型空间用固体自润滑材料模拟三个月球日经历极端温度环境存储实验后,各项性能都未发生明显变化。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147号 京ICP备06019415号-2
地址:北京9200信箱73分箱
邮编:100076 传真:010-68383237
电话:010-68383269 E-mail:703@china.com
版权所有:宇航材料工艺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