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9(5).
摘要:全面介绍了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30多年来研制的黏弹性阻尼材料的性能及其特性,并着重
介绍了近10年来在阻尼减振结构设计、黏弹性阻尼材料研制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等方面的主要进展。
2009, 39(5).
摘要:介绍了Ti3AlC2的性能特点,分类阐述了不同反应体系制备Ti3AlC2的状况以及获得高纯Ti3AlC2的合成方式。
2009, 39(5).
摘要:介绍了用于飞船返回舱的低密度材料防热机理及热响应数值模拟方法。采用分层模型建立多层结构一维热传导方程,计算了低密度材料温度分布,并与电弧加热器试验结果作了比较,两者符合较好。
2009, 39(5).
摘要:以四步法矩形截面编织物为例,结合VRML语言和Java语言,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三维编织物交互式仿真设计。以JavaApplet作为控制核心,VRML场景作为三维展示平台,用户只需访问网络、输入参数,即可获得不同参数的编织物仿真模型,大大提高了编织物设计与制造效率。
2009, 39(5).
摘要:基于分层层片技术重构原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学算法自主开发金属断裂面三维重构软件JHX-FSR,通过软件前处理模块获取准确的断口三维空间数据场,测量断口局部区域的空间几何数据,并对断口中20个局部区域的断口表面粗糙度RS和断口剖面轮廓线粗糙度RL定量测量及统计分析。研究发现,RS-RL近似地呈线性关系,RS随着断口剖面轮廓复杂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建立RS-RL的断口形貌几何特征关系的数学模型,金属断口三维重构对于断口形貌几何特征关系的数学模型的修正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2009, 39(5).
摘要:合成了一种耐湿热性的多官能环氧树脂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四缩水甘油胺,并用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非等温DSC法确定了多官能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工艺为90℃/1h+160℃/2h+190℃/3h;固化物的分解温度为365.9℃,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和较好的力学性能。
2009, 39(5).
摘要:运用DSC对F44酚醛环氧树脂、E51环氧树脂以及有机锡(DBTDL)与氰酸酯共混体系固化行为进行了研究,对固化动力学、固化反应机理及固化反应制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Kissinger和Flynn
WallOzawa方程计算所得的活化能相近,且三种相近树脂共混体系具有较低的活化能,即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采用T-β外推法近似求得三种氰酸酯共混体系的固化制度。
2009, 39(5).
摘要:采用热塑性酚醛树脂为原料,通过液相低压发泡工艺制备得到具有纳米孔径的酚醛树脂基泡沫碳前驱体。研究了前驱体的隔热机理和纳米孔径结构对热导率的改善以及材料的热导率随体积密度和测试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具有均匀分布的纳米孔径结构,前驱体的隔热性得到改善和提高。前驱体的热导率随体积密度的增大存在一个最佳密度点,此时热导率取得极小值。200℃以前,前驱体的热导率随测试温度的升高先增后减,200℃以后热导率变化甚少,高密度的前驱体出现极大值拐点的温度比低密度前驱体延缓20℃。
2009, 39(5).
摘要:将纳米多孔结构和多层反射屏引入柔性隔热毡中,设计出一种具有多层反射结构的柔性纳米隔热材料,并结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其隔热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层反射屏抑制了材料的红外辐射传热量,纳米多孔结构降低了气体导热和对流传热,有效地提高了材料的隔热性能。
2009, 39(5).
摘要:以正硅酸乙酯和含有亚脲基的桥联硅烷为前驱体,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在碱性条件下制备了具有“蠕虫状”双介孔孔道结构和高比表面积的杂化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并采用XRD、FTIR、NMR、TEM、SEM等手段对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研究发现,亚脲基均匀地嵌入到介孔孔壁中,随孔壁中亚脲基基团含量的增加,介孔二氧化硅的有序性下降,比表面积减小。
2009, 39(5).
摘要:采用对航天器聚合物介质进行非线性电导改性的方法消除或削弱材料的内带电现象,以期达到消除介质脉冲放电对航天器可靠性的威胁的目标。实验研究发现,采用具有非线性电导率特性的粉粒(添加剂)对航天器用PTFE和EP进行改性,该两种复合介质材料均可产生显著的非线性电导特性。而且,该种添加剂可以显著降低PTFE的非线性电导阈值,改变EP的非线性电导特性的陡度,而不会对两种材料的直流电气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2009, 39(5).
摘要:基于凝胶分子造孔机理,通过提高凝胶注模工艺中有机单体含量,制备微多孔氮化硅陶瓷,研究了烧结温度对Si3
N4微多孔陶瓷烧结体的显微结构、强度、气孔率、孔径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有利于β-Si3N4晶相的生成,烧结温度为1680℃时,氮化硅陶瓷烧结体中α-Si3N4和β-Si3N4并存,当烧结温度为1730和1780℃时,氮化硅陶瓷烧结体的晶相全部为β-Si3N4;陶瓷烧结体的孔径均<1μm,而且孔径分布范围较窄、较均匀;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陶瓷烧结体的强度单调上升而气孔率下降。
2009, 39(5).
摘要:研究了炭黑/无机填料对NR/ENR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660/白炭黑和N660/碳酸钙填充体系硫化胶的力学性能与相同用量下N660单用时的相当,N660/陶土填充体系硫化胶的力学性能稍差。炭黑与无机填料并用均能使共混胶的贮能模量E′降低,且有利于拓宽NR/ENR减震材料的减震范围,炭黑/无机填料并用有利于改善NR/ENR共混胶料的加工性能。
2009, 39(5).
摘要:研究了水对PAN/DMSO/H2O纺丝液的流变行为和可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高的剪切速率下,PAN溶液表现出“切力变稀”。而在较低的剪切速率下,随着温度的增加,溶液黏度逐渐变低。水含量对溶液的黏度有较大影响。随着体系中水含量的不同,H2O-PAN之间的水和作用于水的脱溶剂作用之间形成竞争,从而决定黏度的变化。适量水的加入可以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随着纤维拉伸倍数的增加,聚丙烯腈纤维的断裂强度增加,断裂伸长率下降。在一定的纺丝条件下,随着含水量的增加,纺丝原液的可纺性会降低。而适量的水有利于获得具有弥散状微孔的均一结构的原丝。
2009, 39(5).
摘要:介绍了缠绕法成型复合材料壳体件的技术,对其原材料选择、缠绕线型的确定、缠绕模设计、制造
壳体件成型工艺参数的控制做了说明;因采用的树脂基体制造壳体件时易暴聚,对其改性形成新树脂基体。讨
论了新树脂基体配方筛选、黏度特征、凝胶时间随温度变化的特点、浇注体的性能等。最终研制出一种适用于
湿法缠绕的新树脂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结构件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2009, 39(5).
摘要:通过显微硬度测试、力学性能测试、SEM观察以及EDS分析等手段对不同热处理制度下的7003合金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时效前,随着固溶温度的提高,合金的显微硬度和强度不断降低,而塑性则不断提高;随着固溶时间的延长,强度和硬度先降低后增大,塑性则先降低后提高。经过120℃/50h人工时效和60d自然时效后,合金的力学性能明显高于时效前,且470℃/70min固溶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σ0.2=302MPa,σb=363MPa,δ=12.5%)。7003合金的优化固溶处理制度是470℃/70min。
2009, 39(5).
摘要: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不同冷却方式下SiCp/356Al复合材料的热应力,通过对水冷、空冷和炉冷不同冷却方式对其热应力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其热应力随降温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冷却方式,SiCp/356Al复合材料热应力随降温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水冷时,热应力迅速达到最大值,其后有一定降低;空冷时,热应力先增大,后稍有下降,再逐渐增大;炉冷时,热应力逐渐增大。室温时,SiCp/356Al复合
材料水冷残余热应力最大、炉冷最小。
2009, 39(5).
摘要:为了研究单向C/C复合材料中碳纤维和热解碳的微结构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T300碳纤维/热解碳单向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RD谱峰的分峰处理和复合材料衍射峰与碳纤维衍射峰的峰减处理分析了碳纤维和热解碳的微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分峰处理可以有效地将复合材料衍射峰中反映碳纤维和热解碳结构的衍射信号分离,结合对它们衍射峰的特征参数分别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碳纤维和热解碳的微晶参数。通过对比复合材料中碳纤维与自由态碳纤维的微晶参数可以发现,由于复合材料中碳纤维经受应力石墨化作用,复合态碳纤维的结构比自由态碳纤维更易于向类石墨结构发育;峰减处理法对于分析002衍射峰比较有效,获得的热解碳的d002和Lc与分峰处理获得的数据相当,但由于10峰受背景峰信号的影响较大,峰减处理法对10峰的分析存在较大误差,获得的La与分峰处理获得的数据偏差较大。
2009, 39(5).
摘要:为了解炭化材料内部的炭化过程,用四种配方的复合材料,采用石英灯组辐射加热的方法,在材料不同厚度位置敷设测温热电偶,根据测量的材料不同厚度位置的背面温度以及已确定的炭化速率求解公式算出材料的炭化速率,给出四种不同材料的炭化速率沿厚度方向的变化曲线,初步反映材料内部的炭化过程。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147号 京ICP备06019415号-2
地址:北京9200信箱73分箱
邮编:100076 传真:010-68383237
电话:010-68383269 E-mail:703@china.com
版权所有:宇航材料工艺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