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8(5).
摘要:采用环氧树脂对4,4-二氰酸酯基二苯基丙烷(BADCy)进行共聚改性,通过DSC分析,确定了固化工艺参数,并与石墨纤维(UHMCF)复合制成单向板,测试了不同后处理温度制得的单向板力学性能,并与现用UHMCF/树脂基复合材料单向板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测试了UHMCF/改性氰酸酯的空间环境性能:制备了UHMCF/改性氰酸酯结构件,测试其性能,并与现用UHMCF/树脂基复合材料同类结构件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UHMCF/改性氰酸酯不论是单向板还是结构件的性能均优于现用UHMCF/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且满足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结构材料性能的要求.
2008, 38(5).
摘要:进行了改性羰基铁粉-氯磺化聚乙烯(CSM)吸波涂层的臭氧环境暴露试验,并利用SEM、XRD、IR、DSC和TG等方法研究了臭氧对其表面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造成CSM表层分解,部分羰基铁粉脱落,但未影响改性羰基铁粉的相组成,对涂层吸波性能的影响不显著.
2008, 38(5).
摘要:采用多弧离子镀制备了具有不同色彩的Cr/Cr2O3薄膜,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研究了薄膜在可见和红外波段的光谱特性,利用SEM进行薄膜表面结构和形貌的分析,利用四探针测阻仪测试了样品的方块电阻,利用红外发射率测量仪测试了样品的红外发射率.结果表明:Cr/Cr2O3薄膜具有丰富的色彩,在可见光区有明显的反射峰,可见光区光谱特性主要受膜厚的影响,方块电阻随膜厚增加而有变大,样品的红外发射率主要取决于金属层,平均红外发射率最小降至0.371.
姚承照%张晨%Feng Zhihai%冯志海%李仲平%李嘉禄
2008, 38(5).
摘要:电路模拟吸波材料有一定的频率选择特性,电磁波有效损耗的带宽通常比较窄,通过多层电路屏、掺杂电损耗介质、磁损耗介质层组合、磁电损耗组合的方法,对电路模拟结构吸波材料在2~18 GHz区间电磁损耗带宽的拓展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证明:四种方法都能够提高电路模拟吸波材料的有效吸波带宽,并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材料的吸波效率.多层电路屏、掺杂电损耗介质的多层电路屏、组合磁损耗介质层的多层电路屏、组合磁损耗介质层和电损耗介质的多层电路屏,其反射率≤-5 dB的带宽较单层电路屏的1.2 GHz分别增加了6.4、10.6、9.6、10.6 GHz,最小反射率分别达到-8、-10、-12、-25 dB.
2008, 38(5).
摘要:为分析长期贮存条件下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端面密封变形问题,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静环组件过盈配合过程中的变形及长期贮存中的蠕变进行了分析计算,考虑静环座与石墨环间摩擦不均匀及二者为椭圆等因素对变形的影响,估算得到最大变形量引起的介质泄漏率.研究表明:长期贮存条件下,石墨环端面沿圆周方向会出现马鞍形变形,径向为内高外低,石墨环变形会引起较大的介质泄漏率,长期贮存条件下的石墨环变形会对液体发动机安全使用构成隐患.
2008, 38(5).
摘要:以GA327改性芳胺为固化剂,对应用于RTM工艺的E-44环氧树脂体系的流变特性进行了研究.在黏度实验和DSC热分析实验的基础上,依据双阿累尼乌斯方程建立了与实验数据较为吻合的流变模型.结果表明:E-44/GA327体系在60~85℃内黏度低于800 mPa·S,且低黏度保持时间大于20 min,在75~85℃内黏度低于300 mPa·s的时间可达10 min.所得到的模型可揭示树脂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黏度变化规律,定量预报树脂的低黏度平台工艺窗口,为该树脂RTM工艺窗口的确定以及RTM工艺参数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2008, 38(5).
摘要:提出了制作微结构的超声复合加工方法,分析了超声、超声复合电火花、超声复合电解微细加工机理.用微细放电组合工艺制作了多种截形微细工具电极;完善试验系统,进行了多种材料、形状微结构超声复合加工试验.结果表明:超声加工是制作硬脆材料微结构的有效方法;超声复合电火花制作金属材料微结构有较好的精度及加工稳定性;超声复合电解加工兼有效率高、精度好的技术优势.
2008, 38(5).
摘要:压力和温度是叶梁热压成型最重要的工艺参数.结合叶梁热压成型工艺设计了复合材料热压设备,阐述了叶梁模具结构.成型压力由液压系统提供,其模压工艺参数如压力、流量、位置等通过控制电液比例元件来实现.模具温度控制系统由过程控制器、温度传感器、调功板、晶闸管模块等组成.整个系统很好的完成了叶梁热压成型.
2008, 38(5).
摘要:通过在C/C复合材料内部引入难熔金属化合物,制备出一种超高温抗氧化C/C复合材料.采用高频等离子体风洞对材料进行了超高温氧化试验.结果表明超高温抗氧化C/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较纯C/C复合材料有明显提高,通过其表面形貌及断口面扫描电镜分析,难熔金属化合物起到氧化阻挡层和内部涂层作用.
2008, 38(5).
摘要:采用热失重、热机械分析、正电子淹没技术(PAL)对氰酸酯/环氧树脂体系湿热老化前后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对体系的吸水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的吸水率为1.8%,湿热老化后对体系的热失重温度没有影响,体系的储存模量降低了95 MPa,T<,g>降低了约7℃,损耗峰变宽并向低温方向移动.湿热老化后自由体积尺寸减小,自由体积浓度增大,体系中的水分起着增塑剂的作用,导致基体中形成更多的微裂纹.
2008, 38(5).
摘要:介绍一种新型的苯基聚硅乙炔树脂的制备方法及其热性能研究.采用1H-NMR和29Si-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DSC、TGA、马弗炉、SEM等对其热稳定性及高温抗氧化性进行了初步表征.TGA测试结果表明树脂固化物在1 000℃氮气中残重率为86%,在空气中残重率为54%,马弗炉800℃高温处理30min残重率为79%.该树脂具有优良的高温热稳定性及高温抗氧化性,有望用于耐高温基体树脂.
2008, 38(5).
摘要:电弧加热流场的热环境特性直接影响热防护系统的地面试验数据,为研究电弧加热流场热环境特性对于边界层转捩的影响,采用红外线热图技术,在电弧加热流场中进行了边界层转捩对尖锥模型气动热的影响研究.试验模型分为8°钢制尖锥、5°非金属和金属尖锥,结合数值计算,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红外热像仪判读表面温度的方法进行转捩的判断是一种可行的方法,马赫数影响的雷诺数转捩判别准则可以用于电弧加热流场计算的转捩雷诺数.
2008, 38(5).
摘要:采用3,6-二氨基-1,2,4,5-四嗪对多壁碳纳米管(MWNTs)改性处理,使其表面连接氨基或包覆了四嗪有机物,使得复合材料体系的固化反应起始温度和峰顶温度均比纯环氧树脂(EP)低,MWNTs的加入及其表面的接枝或包覆对环氧树脂的固化具有促进作用.由Kissinger和Ozawa公式分别计算了EP/二氨基二苯基砜(DDS)、MWNTs/EP/DDS、四嗪处理MWNTs/EP/DDS固化体系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39.6、55.5和71.9 kJ/mol.MWNTs表面接枝官能团,四嗪处理MWNTs/EP/DDs复合体系的表观活化能明显增加.
2008, 38(5).
摘要:使用重合网格法(S-FEM)分析了混合模态下CFRP层合板分层问题.首先将虚裂纹闭合技术集成到S-FEM程序中,求解了复合材料分层尖端处的应变能释放率.然后把重合网格法数值结果与基于梁理论的计算结果及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单方向及多方向CFRP复合材料层合板,重合网格法都能够得到更精确的数值,是一种有效的计算复合材料裂纹尖端应变能释放率的方法.
2008, 38(5).
摘要:基于多层复合型雷达吸波材料的设计要求构造了多目标优化的模型,将基本遗传算法(SGA)改进为自适应-混合遗传算法(MAHGA),通过数值计算为多层雷达吸波材料的结构优化提供了依据,依据计算结果制备了多层复合雷达吸波材料并进行了反射率和电磁参数测试实验,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较好,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在8~18 GHz低于-10 dB的带宽可达7.8 GHz,最大衰减量为-34.6 dB,总厚度为3.5 mm.
2008, 38(5).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两步法的复合材料锥壳螺旋向铺层自动铺带的成型方法,对锥壳螺旋向铺层几何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对预浸带的预切割进行了设计和验证,对预切割装置进行了原理方案设计并利用CATIA软件进行了自动铺带验证.结果表明:两步法锥壳螺旋向铺带成型技术方案合理可行,预切割装置可以实现预浸带的切割、转录,采用通用铺带头即可以完成螺旋向铺层的自动铺带过程,采用锥壳等厚度铺叠、均匀加压和降低废料率等措施,大大提高制品质量并降低了构件加工成本.
2008, 38(5).
摘要:综述了TiAl合金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铸锭冶金、粉末冶金、精密铸造、挤压和锻造、板材制备等精密成形技术.
2008, 38(5).
摘要:分析了芳纶纤维/环氧树脂分子链结构与聚合态结构,论述了湿热对芳纶纤维/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指出了研究芳纶纤维/环氧树脂老化的方法.
2008, 38(5).
摘要:针对全尺寸大尺度空气舵热环境参数,对地面试验的流场参数进行了计算,设计了测试探头,进行了流场校测.将校测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吻合较好,最大偏差在30%以内.校测后的流场已成功应用于试验.
2008, 38(5).
摘要:研究了Pin植入角、直径对X-cor夹层结构剪切强度、模量的影响,并同泡沫夹层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in对X-cor夹层结构的纵向剪切强度、模量的增强效率很高,而对X-cor横向剪切性能的增强作用相对可忽略;Pin对X-cor夹层结构纵向剪切性能的增强效率随Pin植入角的减小而降低.
2008, 38(5).
摘要:采用应力比为0.1和0.5,频率为60和20 Hz的正弦波从室温至1 500℃,在10<'-4> Pa真空中对3D-C/SiC复合材料进行拉-拉疲劳实验;获得其在应力比0.1频率60 Hz条件下室温、1 100、1 300和1 500℃的疲劳曲线,以及应力比0.1频率20 Hz和应力比0.5频率20 Hz条件下1 500℃的疲劳曲线.结果表明,若取循环基数为10°周,应力比0.1频率60 Hz条件下,3D-C/SiC复合材料在室温、1 100、1 300和1 500℃的疲劳极限分别为235、350、285和240 MPa,约为其拉伸强度的87%、97%、94%和90%;疲劳极限与比例极限和拉伸强度随温度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即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1 100℃达到最大值,尔后随温度增加而下降;但是s-N<,f>曲线的斜率的变化规律恰好与此相反.应力比的增加和频率的降低,均使复合材料1 500℃的疲劳极限有所减小.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147号 京ICP备06019415号-2
地址:北京9200信箱73分箱
邮编:100076 传真:010-68383237
电话:010-68383269 E-mail:703@china.com
版权所有:宇航材料工艺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