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7(6).
摘要:介绍了金属薄板的缺陷类型,建立了超声喷水穿透C扫描系统和检测方法.检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建立的系统和方法能够检测出厚度≤6 mm金属薄板中的分层性缺陷.
2007, 37(6).
摘要:采用分级加载技术对30CrMnSiA氢脆敏感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对不同强度、电镀参数、镀前处理和镀后处理状态的试样进行了氢脆敏感性试验,并与200h恒载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分级加载方法可快速评价材料的氢脆敏感性,提出了采用分级加载方法进行氢脆敏感性定量评价的参数.
2007, 37(6).
摘要:以TA15钛合金与B4C的混合粉为原料,利用激光熔化沉积方法制备出了以TiB与TiC为主要增强相的钛基复合材料棒材.利用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光学金相等手段分析了试样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按照TiB与TiC增强相形态及残余B4C含量的差别可将棒材分为外边缘的B4C富集区,含有少量B4C的过渡区以及中心区.由棒材边缘到中心,Ti与B4C冶金反应的完成度增高,TiB与TiC增强相的形貌相应的表现出纤维状→棱柱状→粗大棱柱状、颗粒状→颗粒状→枝晶状的变化规律.
2007, 37(6).
摘要:以Ni-Ti-Si合金粉末为原料,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0Cr18Ni9奥氏体不锈钢基材上制备了以Ni16Ti6Si7初生树枝晶和枝晶间γ-Fe-Ni固溶体组成的耐磨涂层.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对涂层组织进行了分析,测试了其在高温干滑动条件下的磨损性能.结果表明,由于Ni16Ti6Si7较高的硬度和具有较好韧性配合的涂层组织,激光熔覆涂层具有优异的高温磨损性能.
2007, 37(6).
摘要:研究了几种热塑性聚酰亚胺泡沫的动态热力学性能和热失重性能.动态黏弹性分析表明,聚酰亚胺泡沫单体刚性越强,自制纯聚酰亚胺泡沫的Tg越高,所研究的几种热塑性聚酰亚胺泡沫的Tg相差达55℃;与TEEK系列相比,自制泡沫的Tg稍高;加入玻璃微珠和碳纳米管(CNT)对泡沫的Tg影响不大,加入30%(质量分数)玻璃微珠Tg只提高6℃,加入5%(质量分数)CNT Tg只提高5℃.热失重分析表明,聚酰亚胺泡沫单体刚性越强,其起始分解温度越高,热失重5%时的起始分解温度达550℃;加入玻璃微珠和碳纳米管能明显提高聚酰亚胺泡沫的起始热失重温度,热失重5%时,加入30%(质量分数)玻璃微珠可使起始热失重温度提高到593℃.加入5%(质量分数)CNT可使起始热失重温度提高到589℃.
2007, 37(6).
摘要:研究了温度和应变速率对NiAl-30Cr-4Mo共晶合金的拉伸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应变速率(1.67×10-4/s)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塑性增加;在韧脆转变温度(BDTT)923 K以上,随着应变速率的降低,合金的拉伸断口韧窝密集程度增大,合金塑性断裂的趋势越明显,且屈服强度随应变速率的降低而下降.
2007, 37(6).
摘要: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难熔化合物掺杂C/C复合材料进行了原位三点弯曲测试,在线观测了裂纹的扩展模式和缺陷的演化规律,并结合OM、SEM和TEM所表征的微观结构,揭示了材料的断裂机理.结果表明:难熔化合物掺杂C/C复合材料的断裂以"弱界面断裂"为主,裂纹优先在基体碳、碳布层间及纤维束搭接处等薄弱环节中产生,成为材料的初始破坏面,随着载荷的增加,裂纹沿着薄弱界面进行扩展,形成贯穿性的大裂纹,并导致材料最终失效.
2007, 37(6).
摘要:瞬态平面热源法作为一种非稳态热物理性能测试技术,其测量范围、测量精度和试验参数的确定是正确评价和应用这种测试技术的前提条件.本文详细描述了采用瞬态平面热源法测量装置对热物理性能标准材料奥氏体不锈钢所进行的比对测试,并由此考察这种测试方法和测试装置的测量精度和适用范围.
2007, 37(6).
摘要:针对某系统冲击环境恶劣问题,提出一种提高电路板抗冲能力的新方法--玻璃微球填充.冲击试验表明,采用这一方法使制导系统的冲击响应大大降低,玻璃微球可以衰减电路板冲击中的高频冲击分量,减小低频分量所引起的电路板变形,并且其阻尼作用可迅速使电路板恢复平缓状态.试验结果显示最大的冲击加速度衰减率可达70%.
2007, 37(6).
摘要:采用置换反应法和化学沉积法制备了微米级镀Ag丙烯酸酯橡胶(ACM)微球,研究了镀Ag导电弹性体微球的电性能.结果表明:置换反应法通过对微球基体先化学镀铜再置换镀Ag,能够得到镀层均匀致密、包覆完善的镀Ag弹性体微球;所制备镀Ag微球的体积电阻率随外加压力及温度的升高,均呈现规律性降低,并且不受热循环的影响,表明所制备的镀Ag导电弹性体微球具有一定的弹性、热膨胀性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
2007, 37(6).
摘要:介绍了K4169合金整体导向环铸件的研制过程与方法.研究获得了整体导向环铸件陶瓷型芯、蜡模和型壳制备、真空熔炼浇注工艺.针对K4169铸造高温合金偏析严重的特点,研究出了一种新的低成本的热处理制度:1 150℃/4h,AC+1 095℃/2h,AC+955℃/1 h,AC+720℃/8 h,以56℃/h冷却到620℃/8 h,AC.采用该热处理制度处理的K4169合金,力学性能优于采用航标规定的热处理制度处理的.重点分析了K4169合金铸件组织偏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所研制的整体导向环铸件,其冶金质量、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满足铸件技术条件的规定.
2007, 37(6).
摘要:研制了一种Ti-Al-Sn-Zr-Mo-W-Si系650℃短时应用的Ti650钛合金板材.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不同的热处理制度对11 mm和2 mm厚两种规格板材的显微组织的影响,并测试了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经三重热处理后,Ti650钛合金拥有良好的室温、650℃拉伸性能和室温冲击性能.
2007, 37(6).
摘要:研究了Ti-6Al-2Zr-1Mo-1V合金预合金粉末经热等静压烧结后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等离子旋转电极粉末氧增量低,粒度分布较集中,颗粒内部组织细小均匀;粉末钛合金材料室温拉伸强度不低于970 MPa,伸长率为16%~21%,组织为均匀的条状α相和细小的β转变组织.
2007, 37(6).
摘要:成功制备了Ti-46Al-2Cr-2Nb-0.2B-0.1W(原子分数)球型预合金粉末,并对粉末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在随后的粉末冶金技术研究中,运用热等静压技术得到了组织细小、均匀的粉末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但材料的伸长率很低.经热处理后,材料的伸长率达到了2.5%.
2007, 37(6).
摘要:以S-2玻璃纤维/环氧648变厚度层板为研究对象,采用热压罐工艺成型,考察了不同铺层方式和阶梯宽度下缺陷的形成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厚度梯度的存在,层板中容易产生纤维分布不均、富树脂、孔隙和分层缺陷,这与树脂的二维流动、纤维的滑移和结构的不对称性有关,铺层方式对各种缺陷影响显著.变厚度层板成型过程中倾角减小使得尺寸难以预测和控制,成型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树脂的流动.
2007, 37(6).
摘要:针对新一代运载火箭贮箱材料2219铝合金,研制出了适用于常、低温贮箱焊接的焊丝.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新研制的焊丝具有良好的制造工艺性能、成分稳定;焊接2219铝合金裂纹敏感性低、气孔敏感性低、焊接工艺性好,接头性能满足指标要求,焊缝组织正常,补焊性能良好,拉伸、冲击均呈韧性断裂特征;接头综合性能优于2A14/BJ-380接头.
2007, 37(6).
摘要:为探索铌钨合金在液体火箭发动机上的应用,针对我国研制成功的Nb-5W-2Mo-1Zr铌钨合金进行了高温性能试验及抗高温氧化涂层的研制,铌钨合金及涂层在高温时的组织结构分析及相关工艺试验.结果表明:Nb-5W-2Mo-1Zr铌钨合金及抗氧化涂层可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
2007, 37(6).
摘要:采用改进的HDDR工艺制备各向异性粘结NdFeB永磁材料,研究了Nd12.5Fe80.8B6.2Nb0.3Ga0.2(原子分数)合金氢化及脱氢制粉以及粘结磁体成形工艺.利用XRD、SEM及稀土永磁标准测量仪器等测试方法,对NdFeB合金材料吸氢-歧化反应以及脱氢过程中相变及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分析,讨论了粘结成形工艺对磁体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d12.5Fe80.8B6.2Nb0.3Ga0.2合金低温吸氢并在820℃发生歧化反应,歧化相在820℃真空状态下重新再结合生成Nd2Fe14B硬磁相.通过精确控制反应过程中温度及氢气压力,可获得具有各向异性组织的NdFeB磁粉,结合合理的压制成形工艺条件,可制备出具有良好磁性能的粘结磁体.
2007, 37(6).
摘要:在铌合金棒试样上喷涂Mo粉高温烧结制得Mo层,然后在添加活化剂的Si粉中扩散渗制得MoSi2涂层.微观形貌分析表明涂层均匀致密,通过扩散与基材形成过渡层,结合力较好.抗氧化及抗热震试验验证了MoSi2涂层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长时间氧化试验后涂层表面生成比较纯的玻璃质SiO2层,不仅隔绝氧气,也能填补涂层表面空隙.
2007, 37(6).
摘要: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上,采用高温等温压缩,应变速率为0.001~10/s,变形温度为360~520℃,对通用型铝锂合金在高温压缩变形中的流变应力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高温变形的物理本质.结果表明:在等应变速率下,真应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相同的变形温度下,随应变速率的增加,流变应力水平升高.在较低的变形速率及较高的变形温度条件下热变形时,通用型铝锂合金容易发生动态再结晶.而变形速率较高,变形温度较低时,通用型铝锂合金可能发生剪切变形,热变形过程中则主要发生动态回复.
2007, 37(6).
摘要:采用刷涂法在C/Si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Mo-Si抗氧化涂层,研究涂层的微观结构、氧化性能和热震性能.结果表明,涂层中存在微裂纹等缺陷,物相组成为MoSi2、SiO2、SiC和Si.1 400℃氧化时,微裂纹等缺陷迅速愈合.单层Mo-Si涂层试样经5 h氧化后,失重率高速5.90%,贯穿裂纹是涂层失效的主要原因.三层Mo-Si涂层试样经140h氧化后,失重率仅为1.37%,失重速率为3.80×10-5g/(cm2·h).在1 400℃(←→)100℃的热震过程中,涂层保持完整,热震50次的失重率为0.34%.经25次和50次热震后,涂层试样的弯曲强度保持率分别为90.30%和74.56%.三层涂层具有优异的抗氧化和抗热震性能,这与涂层的制备工艺和结构密切相关.
2007, 37(6).
摘要:研究了抗静电剂A和B及偶联剂对RTM成型阻燃FRP包装箱材料抗静电、燃烧、弯曲和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抗静电剂A和1%抗静电剂B能使材料体积电阻率降到4.0 × 107Ω·cm;加入抗静电剂的同时,增强体用偶联剂处理,包装箱材料的氧指数为27.6,弯曲强度和模量分别为176.4 MPa、9.4 GPa,冲击强度为164.1 kJ/m2,可以满足FRP包装箱的阻燃、抗静电和力学性能要求.
2007, 37(6).
摘要:将4-苯乙炔苯酐(4-PEPA)和3,3',4,4'-二苯醚四酸二酐(ODPA),与3,4'-二氨基二苯醚(3,4'-ODA)和1,4-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BTPB)或1,3-双(4-氨基苯氧基)苯(1,3,4-APB)混合物通过高温缩合聚合反应合成了两种苯乙炔苯酐封端的聚酰亚胺低聚物PI-1和PI-2,对其熔体黏度、热行为及固化物的热性能等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PI-1和PI-2低聚物在280℃时具有低的熔体黏度(<1 Pa·s)和良好的熔体黏度稳定性;经371℃固化后形成的纯树脂固化物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5%热失重温度超过520℃,Tg超过330℃,有望成为适用于RTM工艺的复合材料基体树脂.
2007, 37(6).
摘要:介绍了不同再入飞行器热防护材料的特点,指出长时间飞行器对防热层的要求.通过纤维织物改性和树脂基体改性研制了新型防隔热材料,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改性纤维/酚醛复合材料比传统的树脂基防热材料具有更好的隔热性能和抗烧蚀剥蚀性能,能够满足中低焓值、较低热流、烧蚀时间较长(300~700 s)防热部件的防隔热要求.
2007, 37(6).
摘要:针对航天用碳/环氧大型复合材料结构件的特殊要求,开展了高强高韧耐高温环氧基体树脂体系的研究.在分子水平上,系统研究了环氧树脂体系中各化学组份的化学结构对其综合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兼具高强高韧与耐高温性能的新型环氧基体树脂体系,其树脂浇铸体的拉伸性能和断裂伸长率等较目前商品化的环氧树脂体系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具有较好的工艺性能,可以满足航天用高性能复合材料的使用需求.
2007, 37(6).
摘要:研究了防静电白色热控涂层(ACR-1)的耐空间环境性能及工艺性能.在模拟空间环境设施中研究了紫外辐照、电子辐照和质子辐照对涂层太阳吸收率(αs)的影响.结果表明ACR-1在地球静止轨道环境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经过3 000当量太阳小时(ESH)的紫外光辐照后,△αs为0.02;质子辐照效应对涂层αs的变化影响较大.另外,研究了涂层厚度对αs和其与基材结合力的影响,以及基材表面处理工艺对涂层在-196~150℃冷热交变循环试验中可靠性的影响.
2007, 37(6).
摘要:为研究X形丁腈橡胶密封件在往复轴的静压工作状态和往复工作状态下都能可靠地密封,利用大变形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此密封机构的各种工作状态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不同状态下,各应力状态的分布规律和各应力随不同工作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论何种工作状态,其高应力区均分布在密封圈非压力侧凹圆处或间隙挤出处,且上行时的接触应力大于下行时的接触应力.
2007, 37(6).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Layerwise层合理论的复合阻尼结构梁单元用于计算嵌入多阻尼层的复合阻尼结构梁.通过与NASTRAN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证明该梁单元满足层间位移、应力连续条件并避免了剪切自锁,并且具有单元数量和节点数量少、计算精度高的优点.
2007, 37(6).
摘要:介绍了航天器热控系统对材料的要求以及应用的情况,并根据航天器总体和热控技术的需求,对热控材料的发展提出初步的建议.
2007, 37(6).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耐高温聚酰亚胺胶黏剂的研究发展状况,对聚酰亚胺胶黏剂尤其是加成型聚酰亚胺胶黏剂的化学合成方法和胶黏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耐高温聚酰亚胺胶黏剂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147号 京ICP备06019415号-2
地址:北京9200信箱73分箱
邮编:100076 传真:010-68383237
电话:010-68383269 E-mail:703@china.com
版权所有:宇航材料工艺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