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7(5).
摘要:利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氧化铟锡(ITO)、掺铝氧化锌(ZAO)、TiO2/Ag/TiO2纳米多层等三种透明的低发射率薄膜.研究了这些低发射率薄膜以及降低材料红外发射率对降低红外辐射强度和红外隐身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降低红外发射率可以有效地抑制由于温度升高所带来的附加红外辐射;低红外发射率薄膜在红外隐身中有潜在应用价值.
2007, 37(5).
摘要:借助流变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了双酚F环氧树脂膜的性能,以此为依据先后制备了四个批次铺层方式为[(0°,90°)/(±45°)]s的层合板;利用超声波无损检测和金相显微检查等手段检测了层合板的内部质量;逐步调整、优化RFI工艺的参数,制出了质量较优的层合板;测试了各批次层合板的拉伸、弯曲和层间剪切性能,并对破坏形式和机理进行了探讨.随着RFI工艺参数的优化,制得的层合板的孔隙率逐步降低、层间由疏松变为致密,其破坏形式为不分层的小区域破坏,宏观力学性能不断提高.
2007, 37(5).
摘要:在建立厚板多层多道焊的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中的单元"生死"技术处理多层多道焊问题,模拟得到了厚板多层多道焊时的温度场分布规律,并利用红外热像仪实时测定了实际焊接过程的温度场.比较实测温度场和模拟温度场的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证明所建数值模型是正确的.
2007, 37(5).
摘要:黏性系数对氧化硅体系材料的烧蚀速度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对非牛顿流黏性影响的范围及其量值作了数值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牛顿流黏度(s=1)处于烧蚀速度的低值区域,增加黏度对降低烧蚀速度的潜力不大;(2)非牛顿流黏度(s>1),可以增加阻力,但对降低烧蚀速度极为有限,在本文研究的热环境条件,其下降额度约为20%~30%,此时烧蚀速度接近全蒸发的烧蚀速度;(3)非牛顿流黏度(s<1),可以降低阻力,烧蚀速度明显增加.
2007, 37(5).
摘要:研究了导流介质、重力、注射方式和注射管径等工艺参数对真空导入模塑工艺中树脂流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导入模塑工艺中,主导树脂充模流动速度的是导流介质的渗透率;注射方式改变时,树脂的流动模式和流动速度发生改变;树脂的充模流动速度随着注射管径的增大而增大;树脂的流动倾角越接近竖直方向重力对树脂流动的影响越大.
2007, 37(5).
摘要:以提高交叉指形电极压电纤维复合材料诱导应变和挟持应力为目的,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了电极区聚合物参数、交叉指型电极结构和压电相体积分数对压电纤维复合材料诱导应变和挟持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电极区聚合物的介电常数或减小电极区聚合物的厚度,能够提高元件的诱导应变和挟持应力,元件诱导应变最大可达173με;减小分支电极的周期或者适当增大分支电极的宽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元件的作动性能;提高压电纤维体积分数,有利于提高元件的作动性能.
2007, 37(5).
摘要:针对6.5 mm厚D406A超高强度钢采用活化剂进行A-TIG焊接试验研究,对焊缝外观成型、焊缝熔深、接头显微组织以及接头力学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活化剂涂敷量和焊接工艺参数(焊接电流、焊接电压、焊接速度)对A-TIG焊缝熔深和熔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焊接参数下,使用活化剂可使焊缝熔深比常规TIG焊增加一倍以上,焊缝成型良好.活化剂的涂敷存在最佳的涂敷量,焊接电流、焊接电压和焊接速度等焊接参数的变化,对焊缝熔深和深宽比的变化产生不同影响.
2007, 37(5).
摘要:用气体雾化制粉技术成功制备了Ti-46Al-2Cr-2Nb-0.2B-0.1W球形预合金粉末,粉末中的氧和氢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59%和0.001%,粉末的粒度呈正态分布,粒度主要分布在50~190 μm.采用热等静压技术将该预合金粉末制备成了致密的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组织比较细小、均匀,热处理后材料的延伸率达到了2.5%.
2007, 37(5).
摘要:由于电子束冷床熔炼的高真空引起TC4合金中的Al元素挥发损失,不利于控制铸锭Al含量.本文研究了TC4合金在500 kW电子束冷床炉上的熔炼工艺.结果表明,熔炼过程中,Al的挥发损失最为严重,为12%~22%.铸锭的宏观组织均匀,结晶晶粒为从外向内向上的柱状晶,铸锭心部是等轴晶.所生产的TC4铸锭经锻造加工,棒材力学性能符合国家标准.生产TC4铸锭的合适工艺为:原料中的Al质量分数应控制在7.0%~7.5%,熔炼功率为250 kW,熔化速度为100 kg/h.
2007, 37(5).
摘要:针对铺带机控制的特殊要求--铺带头主运动与超声切割运动子系统间的实时联动协调,采用可编程多轴控制器PMAC的随动模式与时基控制方式将两者的运动有机衔接,搭建了铺带专用开放式数控系统.系统以PMAC运动控制卡为核心、以工控机为上位机,且与多数字I/O板卡并行控制,很好的完成了铺带运动控制定位及预漫带随动切割,精度就可满足实用要求.
2007, 37(5).
摘要:分别在室温和基片温度低于223 K的条件下,采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WO3薄膜.对两种条件下制备的薄膜晶体结构、透射光谱特性及电致变色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温沉积有利于WO3薄膜非晶化,使得Li+的抽取更加容易,进而显示出良好的变色性能.低温制备的WO3薄膜在可见光400~800 nm范围内着色态和漂白态平均透光率差值达70%以上,在690 nm处的着色系数达到了48.7 cm2/C,具有良好的变色效率.
2007, 37(5).
摘要:运用N2O-C2H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变形高温合金中的钛含量.考察了钛的最佳测定条件以及线性浓度范围.在样品测定中对干扰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干扰小、选择性好,操作简便、容易掌握、分析周期短等优点;测定样品钛含量在10~60 mg/L时,其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n=10);标准加入回收率均为97.2%~98.3%(n=6);该分析方法适用于变形高温合金中钛含量的测定.
2007, 37(5).
摘要:为准确检测和修理飞机钛合金构件的热损伤,选用TA4、TC9进行热损伤模拟试验,对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电导率与加热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A4、TC9的强度、硬度和电导率随温度的上升呈单调变化趋势;硬度和电导率均可作为钛合金热损伤的检测参数.
2007, 37(5).
摘要:采用挤压铸造技术制备了石墨纤维织物与SiC颗粒混杂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微观组织与热膨胀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的线胀系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经退火后复合材料在20~100 ℃的平均线胀系数约为3×10-6/K.纤维二维正交排布条件下复合材料热膨胀性能的各向异性特征得到有效改善.
2007, 37(5).
摘要:纤维隔热材料热导率的测试是高马赫数可重复使用飞行器(RLV)金属热防护系统(TPS)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以NASA Langley研究中心一维稳态有效热导率测试装置为依据,设计了测试温度达1 600℃、压力在1×10-3~1×103 Pa的高温石墨平板炉,并对该设备的设计原理、装置构造、测试方法以及数据采集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对三种国内不同厂家生产的高温纤维隔热毡的有效热导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设备在经历一定时间的稳态处理后,获得了稳定的热流密度,进而得到不同温度下的一维稳态有效热导率.测试结果表明纤维隔热毡的有效热导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高温下,辐射成为影响材料导热能力的主要因素.
2007, 37(5).
摘要:开展了复合固体推进剂含Ⅰ型裂纹拉伸实验研究.采用不同拉伸速率,获得双向拉伸极限特性主曲线和应力-应变破坏曲线,为推进剂材料破坏分析的经验准则提供判据.结果表明,如果复合固体推进剂的断裂阻力被看作是材料常数,则裂纹驱动力必受到平行于裂纹之应力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裂纹驱动力与平行应力成反比关系.当平行应力超过屈服应力以后,因平行应力太大超过了损伤阀值,在推进剂中造成了损伤,从而断裂韧性下降.
2007, 37(5).
摘要:采用化学镀Ni-P合金的方法在Cf/Al复合材料表面镀覆一层防腐蚀镀层,用SEM、EDS、XRD,镀层结合力测试考察了镀层质量,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浸泡测试腐蚀速率.结果表明,二次浸锌的化学镀前处理工艺,可在Cf/Al复合材料表面镀上均匀的Ni-P合金镀层;镀层结合力测试表明镀层与基体结合良好;镀层成分主要是镍元素,含有少量磷,磷元素主要以Ni3P方式存在;3.5%NaCl溶液浸泡腐蚀实验表明,没镀镍的Cf/Al复合材料的腐蚀严重损伤了基体,而镀镍的Cf/Al复合材料腐蚀发生在镀层表面,不会造成基体损伤.在Cf/Al复合复合材料表面镀覆一层防腐蚀的Ni-P镀层可以在原电池反应中阻挡金属铝的离子导电路径,铝电离的可能性大大减小,明显延缓碳和铝之间的电化学反应发生,提高了Cf/Al复合材料的防腐蚀能力,延长了Cf/Al复合材料的使用寿命.
2007, 37(5).
摘要:在对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与传统的色散型光谱分析仪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综述了基于该装置的高温红外光谱发射率测量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在详细介绍各具特色的装置结构、工作原理、测量温度范围和测量水平的同时,评述了这项技术的特点和局限性,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007, 37(5).
摘要:针对卫星的发射力学环境、在轨温度环境和辐照环境要求,对常用的蜂窝夹层结构反射器天线,提出了天线复合材料的力学参数要求和检测内容,包括:胶黏剂、原材料和蜂窝夹层结构高、低性能要求和随炉试件的检测内容,同时针对蜂窝夹层板的结构特点,提出了拉拔力、刚度测试、模态测试的方法,总结了振动试验和热真空试验中常见的失效模式.由于复合材料测试与测试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文章也介绍了这些参数测试的标准,同时根据仿真分析结果给出了星载蜂窝夹层结构天线板-芯胶黏剂在高温、低温下要达到的剪切强度和剥离强度指标.
2007, 37(5).
摘要:综述了聚合物基电子封装材料的基本性能要求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阐述了聚合物基电子封装材料的复合原理和结构设计思想,展望了聚合物基电子封装材料的发展趋势.
2007, 37(5).
摘要:介绍了用于航天器热防护的电致变色和热致相变2种智能热控涂层的基本原理、制备方法及目前的研究现状,对我国智能热控涂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147号 京ICP备06019415号-2
地址:北京9200信箱73分箱
邮编:100076 传真:010-68383237
电话:010-68383269 E-mail:703@china.com
版权所有:宇航材料工艺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