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34(5).
摘要:简要介绍了2.5D石英纤维织物增强二氧化硅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测试装置,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试样跨厚比、变形测量等对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总体均值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合理确定了材料弯曲性能测试的试验参数.
2004, 34(5).
摘要:着重探讨了在外场操作条件下,对航空铝材进行原位、快速表面处理的几种方法以及不同表面处理对粘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受损的通用航空铝合金(LY12-CZ)表面,采用自行研制的酸膏进行氧化处理,能造就具有一定特征形貌的铝合金表面氧化层,从而使粘接强度提高76.0%,并可实现对构件表面的快速、原位处理,能满足装备构件外场修复的基本要求.
2004, 34(5).
摘要:采用粉体化学镀技术,以AgNO3取代常见的贵金属盐PdCl2作为活化剂,H2PO2-取代Sn2+作为还原剂,在空心微珠表面包覆NiCoP合金.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分析包覆层的形貌和成分.结果表明NiCoP合金均匀包覆在空心微珠表面.并提出了这种改进工艺的一种可能的机理.
2004, 34(5).
摘要:采用直径为4 mm的GCr15钢珠作为弹丸对两种不同组织状态的TC4合金进行撞击试验,撞击速度为1.5 km/s;观察撞击后不同厚度靶材的宏观损伤及微观损伤行为.结果表明:靶材的组织状态对靶材的宏观损伤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时效处理态的组织具有更高的绝热剪切敏感性,在中厚靶发生了绝热冲塞;退火态中厚靶的背面则发生了凸起.各种靶材的微观损伤形式基本相同,在弹坑附近出现了大量的绝热剪切带;微孔洞在绝热剪切带内形核、长大并连结成为裂纹.
2004, 34(5).
摘要:以聚二甲基硅烷(PDMS)为原料,在高压釜内反应制备了聚碳硅烷(PCS)先驱体,并以软化点、元素分析、IR、GPC、NMR、TG-DTG-DTA、XRD等方法对其组成、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推测了PCS的大致结构模型.研究表明:PCS数均分子量约1590,实验式为SiC1.87H7.13O0.03,PCS分子包含Si-CH3、Si-CH2-Si、Si-H组成的SiC4、SiC3H等结构单元,由NMR知其C-H/Si-H值为8.84,SiC3H/SiC4为0.51.热分析表明,在N2气氛中1 200℃裂解后,陶瓷收率为78.9%.XRD分析表明,在N2中1 250℃裂解后转化为β-SiC,晶粒尺寸约3.75 nn.
2004, 34(5).
摘要:针对碳/环氧复合材料进行了钻孔技术、尤其是高速钻孔技术的研究,紧密结合工程应用的现状,对钻削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进给量是影响钻削力的主导因素,进给量越大,钻削力越大;进给量越小,钻削力越小.转速、钻尖直径及材料厚度对钻削力也有一定影响,但控制进给量是控制钻削力的最有效措施.
2004, 34(5).
摘要:研究微量碳化硅纤维/环氧树脂复合吸波材料不同排布的吸波性能.结果表明:碳化硅纤维吸波性能与纤维的排布间距和纤维含量密切相关;正交排布试样的吸波效果总体上优于平行排布试样;间距为4 mm、纤维含量为1 600根/束时的正交排布方式获得大于8 GHz、-10dB以下的反射衰减.
2004, 34(5).
摘要:根据LCM工艺树脂流动充模模型和FEM/CV算法开发了LCM工艺计算机过程模拟的3D LCM系统,考查了工字型孔尺寸或位置对平板构件充模过程的影响,并进行了对比实验,同时分析了其流动充模模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性.模拟软件可以比较准确地模拟LCM工艺的充模过程,为指导实际工艺的设计及优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004, 34(5).
摘要:研究了C/G(碳/玻)层内混杂单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对其拉伸、弯曲、层间剪切、振动阻尼等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同样铺层的纯C、G复合材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C/G层内混杂复合材料可充分利用C、G纤维的各自优点,改善单一材料的模量、强度、断裂韧性、振动阻尼特性等力学性能,模量预测值与实验值较为接近,强度因影响因素较多,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力学性能随C、G体积分数的变化符合混合律,说明了实验方法的合理性.通过C、G相对体积分数的合理设计可满足结构的实际要求.
2004, 34(5).
摘要:介绍了PBO纤维的结构特点及部分物理性能,研究了影响PBO纤维NOL环干法缠绕成型的几种主要工艺参数,对干法及湿法两种成型方法的Ф150 mm压力容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对其破坏界面进行了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干法缠绕成型的Ф150 mm压力容器的PV/W值最高可达47.55 km,湿法缠绕成型的可以达到60.42km.
2004, 34(5).
摘要:综述了钛铝基金属间化合物(主要是Ti3Al,TiAl)熔焊连接技术的研究现状,主要涉及电子束焊、激光焊和氩弧焊等方法,指出钛铝基金属间化合物的焊接性不存在本质上不可焊的问题.无论采用何种熔焊方法连接此类合金,焊态下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一般不理想,焊缝和热影响区很容易脆化.控制冷速是成功连接此类材料的关键,同时受该类材料的物理冶金学特点限制,其组织转变动力机制、氢脆、间隙元素的引入对其焊接性的影响尚未引起注意.
2004, 34(5).
摘要:综述了影响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成本的主要因素,比较了采用不同先驱体原料和制备工艺制备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周期、成本及性能,为先驱体转化制备低成本陶瓷基复合材料提供一些参考.
2004, 34(5).
摘要:较系统地论述了吸波材料设计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基体和损耗介质的选用,探讨了拓宽吸波频带的几种可行途径,并对吸波材料的应用前景作了概要叙述.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147号 京ICP备06019415号-2
地址:北京9200信箱73分箱
邮编:100076 传真:010-68383237
电话:010-68383269 E-mail:703@china.com
版权所有:宇航材料工艺 ® 2025 版权所有